21 Transformer架构分析
在继承了RNN在序列数据处理中的优越性能之后,Transformer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对结构进行了革新。在上篇中,我们探讨了RNN在自然语言处理(NLP)中的实际应用,而在这一篇中,我们将深入分析Transformer的架构及其关键组成部分,为下一篇关于Transformer优势的讨论做铺垫。
Transformer的基本架构
Transformer架构由“编码器-解码器”模式构成,广泛应用于NLP任务,如机器翻译、文本生成等。它的主要创新在于完全摒弃了传统RNN的循环结构,而是采用“自注意力机制”来捕捉序列中元素之间的关系。
编码器与解码器
Transformer的结构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:编码器和解码器。
编码器:由一系列相同的层堆叠而成,每一层主要包括两个子层:
- 自注意力层:计算当前输入序列中各个位置之间的相对重要性。其核心操作为计算查询(Q)、键(K)、值(V)矩阵的点积,公式如下:
$$
\text{Attention}(Q, K, V) = \text{softmax}\left(\frac{QK^T}{\sqrt{d_k}}\right)V
$$这里,$d_k$是键的维度,
softmax
用于归一化得分,使其变成权重。- 前馈神经网络:经过两个线性变换和一个激活函数,通常采用ReLU激活。
解码器:同样由若干层堆叠,除了自注意力层和前馈神经网络外,还增加了一层“编码器-解码器注意力”,用于关注与编码器输出的相关信息。
残差连接与层归一化
每个子层都采用了残差连接,确保在反向传播过程中信号的稳定性。随后,进行层归一化来加快收敛速度并防止训练过程中的梯度消失。
位置编码
由于Transformer缺乏序列信息的顺序结构,位置编码作为一种关键机制被引入,以帮助模型理解输入单词的位置。位置编码会被加到输入的嵌入表示中,其公式为:
$$
PE_{(pos, 2i)} = \sin\left(\frac{pos}{10000^{2i/d_{model}}}\right)
$$
$$
PE_{(pos, 2i+1)} = \cos\left(\frac{pos}{10000^{2i/d_{model}}}\right)
$$
这里,$pos$为位置索引,$i$为维度索引,$d_{model}$为嵌入的维度。
案例:机器翻译
以机器翻译为例,Transformer架构的实际应用展现了其卓越的性能。传统的RNN模型在长句子翻译时容易出现信息遗失,而Transformer通过自注意力有效地捕获了长距离依赖关系,使翻译质量显著提高。
以TensorFlow实现Transformer的一部分代码如下:
1 |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|
在这个代码中,我们生成了位置编码并将其应用于输入嵌入中。这样,模型就能够理解单词在句子中的具体位置,从而做出更准确的预测。
总结
Transformer架构通过自注意力机制、残差连接以及位置编码的创新设计,极大地提升了序列数据处理的效率和效果。与传统RNN相比,Transformer在捕获长距离依赖和并行处理上显然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。在下一篇中,我们将深入讨论Transformer的具体优势,揭示其在现代NLP任务中的广泛应用潜力。
21 Transformer架构分析